您当前的位置:即刻健康网资讯正文

医阶科普颅内动脉瘤的医治新进展

2019-12-11 15:00:51  阅读:5225 作者:医阶 浏览次数:5225

原标题:医阶科普: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临床好发疾病之一为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疾病类型为颅内动脉瘤,该病临床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相关统计学结果显示,该病每年发病率达到6~10/10万人,传统治疗措施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但缺点为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具有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现代微创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发展,现阶段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遵循脑血流重建为主导的治疗模式,以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为主,逐渐向复合手术、杂交手术发展。文章就颅内动脉瘤相关治疗措施进行以下总结。

1.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1.1锁孔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动脉瘤开颅术式中锁孔入路操作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之中。凭借近40年的解剖学发展和临床经验积累,现阶段该术式不断成熟并大范围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尝试从眉弓下锁孔入路,并通过临床不断改进,逐渐取代翼点入路,成为用钥开颅锁孔夹闭动脉瘤的主流方式。通过切开约4 cm的眉弓,骨窗形成后仅2 cm大小,能够得到第1、第2、第3间隙以及端板间隙通路,脑脊液完全释放后,Wills环前后交通动脉暴露在显微镜的“门窗”效应下。

该术式临床应用干预中,可夹闭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往往多见于紧急开颅术式,以破裂颅内动脉瘤多见,术式开展中利用终板造瘘方式及时清理血肿,并利于脑脊液循环恢复。但往往术式应用存在局限,临床A2段、A3段动脉瘤、突段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上述操作模式较为困难。有学者利用纵向锁孔入路治疗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临床疗效显著。在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等研究中,对外侧裂区、床突段动脉瘤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因此,开颅夹闭动脉瘤中锁孔手术已成为临床重要术式。

1.2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往往对患者开展传统术式干预期间,会存在较多问题,常见为术野死角会影响到动脉瘤暴露程度,且不利于对穿支动脉保护。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动脉瘤的暴露程度逐渐增加,同时,神经内镜的应用能提高术野清晰度、扩大视野,术中几乎无死角。它可以进一步提升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阶段神经内镜常被用于辅助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予以神经内窥镜对动脉瘤、载瘤动脉及重要穿支进行观察,结果提示,结构清晰程度较高,且对动脉瘤塑性更加容易,并减少对动脉瘤周围组织损伤。联合锁孔入路,可减少术式引起创伤,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2.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我国外科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后进入显微手术时代,现阶段显微镜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作为颅内动脉瘤常见治疗措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显微外科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至今,动脉瘤常见手术入路点为翼点入路。

往往开展开颅术式干预会引起患者出现某些特定的程度创伤,但往往术式要求对入路解剖高等多种因素局限,其术式地位仍然不可动摇。随着神经外科医疗器械、术中监测手段进步,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手术方式已向微创方向发展,主要有锁孔手术、神经内镜下动脉瘤夹闭术等。锁孔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动脉瘤开颅术式治疗中锁孔入路应用,凭借近40年的解剖学发展和临床经验积累,现阶段该术式不断成熟并大范围的应用。锁孔技术是以最小的骨窗获取足够的手术视野,缩短了开颅时间,减少了手术因素造成的损伤、后续并发症。

随着现代显微设备和操作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上述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21世纪初期阶段,翼点微骨窗应用在锁孔术式中,往往切口大小程度不超过5 cm,且骨窗以蝶骨嵴突作为中心点,大小约为3.0~3.5 cm。蝶骨嵴完全切除后释放脑脊液,解剖脑池暴露前循环和部分后循环。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尝试从眉弓下锁孔入路,并通过临床不断改进,逐渐取代翼点入路,成为用钥开颅锁孔夹闭动脉瘤的主流方式。

通过切开约4 cm的眉弓,骨窗形成后仅2 cm大小,能够得到第1、第2、第3间隙以及端板间隙通路,脑脊液完全释放后,Wills环前后交通动脉暴露在显微镜的“门窗”效应下。该术式能够对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夹闭,常常被临床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紧急开颅手术中,术中操作中利用终板造瘘并清理血肿,同时将脑脊液循环程度恢复。对A2段、A3段动脉瘤、突段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上述方法相对困难。有学者利用纵向锁孔入路治疗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临床疗效显著。在邹亮等研究中,对外侧裂区、床突段动脉瘤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因此,锁孔手术已成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的重要术式。

3.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现阶段临床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早期治疗措施多以外科电凝术为主,术式干预中通过阳极吸附血流中带负荷成分,例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然后形成血栓,即电凝,其最初应用电凝使动脉瘤腔中形成血凝块。在此基础上,Guglielmi学者再次基于电凝和电解脱原理上,设计了电解脱弹簧圈(GDC)填塞动脉瘤瘤腔,予以惰性金属铂并制作弹簧圈,连接不锈钢传输线,制作成电解脱。栓塞材料从早期弹簧线圈原始裸圈逐渐发展至表面修饰线圈、放射线圈、液体胶及瘤腔内栓塞装置等。临床应用能有效填充动脉瘤,有效降低复发率及出血率,促进颈部内皮化。

4.颅内动脉瘤的复合(杂交)手术治疗

复合手术或杂交手术作为现阶段医学事业发展一个趋势。颅内动脉瘤治疗过程中,单纯采用一项技术干预难以完成颅内动脉瘤最优治疗,随着显微手术、介入治疗等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为后期复合手术或杂交手术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予以动脉瘤微创夹闭能创造狭窄的瘤颈,利用介入干预达到最大程度瘤体填塞。另一种常见情况为夹闭术后动脉瘤复发,对残留动脉瘤可通过栓塞、球囊、支架辅助等措施干预,得到安全治疗,能避免再次开颅手术夹闭所导致的风险。

5.小结

近些年来微创技术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神经介入治疗技术亦不断进步。过去几十年中,神经影像学、医用材料及微导管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从开颅手术逐渐向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式转变,使得临床复杂性动脉瘤由不治变为可治,并获得更好长期栓塞效果。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已由动脉瘤腔内栓塞发展到载瘤动脉重建的新阶段,以血流导向装置应用为代表的载瘤动脉重建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复合(杂交)手术治疗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能在减少患者损伤的基础上,提高动脉瘤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有望成为部分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式。

来源:黄永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相关文章
国内首个健康主题综合型电商节 天猫国际持续引领第四餐前沿
暂别南昌,相约天津!为智慧校园体育场景持续助力,沃莱科技第81届中国教育装备展圆满收官!
强迫未婚女性弃婴英国威尔士地方政府将道歉